隨著20世紀60年代出生人群步入老齡階段,這一群體呈現出的年輕化、活力化特征,推動老年消費市場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躍升。為科學衡量銀發經濟發展水平,新華指數研究院10月29日在成都發布“中國城市銀發經濟發展指數”評價體系,旨在通過多維度、可量化的評估模型,為全國銀發經濟發展提供“標準尺”與“風向標”。
“中國城市銀發經濟發展指數”從供需兩端出發,立足“研發—生產—消費—配套”銀發產業生態鏈發展實踐,聚焦基礎、產業、環境、輻射四個圈層,從需求潛力、供給水平、產業協同、環境支撐、價值創造五個維度構建綜合評價體系,下面包含15項二級指標和65項三級指標,全面覆蓋銀發經濟產業鏈各環節。
在指標權重設計上,產業協同占比最高(28%),凸顯其在銀發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需求潛力、供給水平、環境支撐和價值創造分別占17%、26%、14%和15%。在樣本選擇上,該指數覆蓋了北京、上海、成都、武漢、哈爾濱等10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涵蓋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地理板塊。根據發展階段不同,這些城市被劃分為“均衡發展型”“區域中心型”和“特色實踐型”三類,確保評估的全面性與代表性,更好地反映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城市在銀發經濟發展中的差異化特征。

圖為“中國城市銀發經濟發展指數”發布現場(圖片來源:新華指數研究院)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標志著我國銀發經濟進入政策驅動的快車道。
根據北京市最新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養老產業新設機構達13.86萬戶,同比增長30.54%。其中,智慧養老服務表現尤為搶眼,新設機構1.13萬戶,同比增長70.87%,成為銀發經濟中最大的增長點。不止北京,全國多個城市都在銀發經濟的賽道上前瞻布局、加速奔跑。如上海普陀區發布《關于推動普陀區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及三年行動計劃,旨在構建“三區兩中心”的發展格局。通過打造上海首個“長者友好商城”,為老年人提供專屬活動與服務。成都市作為西部地區老齡化程度較深的城市,正通過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產城融合” 的發展路徑,加速打造銀發經濟重要科技創新策源地、核心產業承載地和高端服務供給地。

圖為在成都擇木棲康養中心,舞蹈隊為老人們表演節目(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中國城市銀發經濟發展指數”通過構建銀發經濟量化評價體系,形成統一的行業數字理論標準,成為反映產業動態的 “晴雨表”,同時也為行業發展方向提供“風向標”。同時,指數將為城市銀發經濟繪制精準畫像,以第三方視角對城市銀發經濟發展水平展開長期監測,其產出的分析結果,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優化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助力決策更貼合產業實際需求,并引導要素優化配置,通過幫助城市清晰識別自身在銀發經濟領域的優勢與短板,推動不同城市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吸引更多投資與消費向該領域集聚,進一步帶動康養文旅、康復器械、適老家居等相關產業形成集群效應,助力各地在老齡化挑戰中抓住發展新機遇,共同開拓銀發經濟的廣闊藍海。(胡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