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企穩回暖且結構性機會顯著,上證指數一度突破4000點,眾多凈值“潛水”的公募基金也迎來反彈,截至11月4日,凈值低于1元的“潛水基”數量較年初縮減五成以上。
若拉長周期來看,部分昔日的“潛水基”不僅經受住了市場波動的考驗,更在中長期維度實現了出色的投資回報。受訪公募機構人士表示,短期凈值波動未必能定義產品的長期價值,持續而扎實的運作才是穿越周期的關鍵。
隨著公募基金行業改革與競爭步入“深水區”,基金管理人正面臨一場從理念到能力的全面升級。各家公募機構正全力夯實投研體系,提升投資效能,力求構筑核心壁壘,以硬實力接受市場與投資者的檢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潛水基”數量縮減超五成
在一眾基金產品中,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凈值“潛水”現象尤為引人關注。此類基金的基金經理可運用選股、擇時、調倉等一系列靈活操作應對市場波動,創造超額回報,理論上對凈值擁有更強的“掌控力”。也正因如此,主動權益類基金一旦出現凈值“潛水”,就會面臨投資者更嚴苛的審視與質疑。
今年以來,“潛水基”數量明顯縮減。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1月4日,“潛水基”數量為1447只,較年初的3219只縮減55%,其中,凈值“潛水”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從年初的1870只縮減至909只。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回暖,帶動基金凈值‘水漲船高’。同時,近年來,市場風格切換較快,也給部分基金凈值帶來了影響。如果是由于市場風格與基金持倉風格不匹配,且基金的投資邏輯、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那么當市場風格回歸時,基金業績往往能夠修復。”
這一觀點也在公募基金三季報中得到印證。記者梳理上述“潛水基”三季報發現,在擺脫凈值“潛水”的基金中,某只成立時間不足一年的混合型基金在其三季報中提到,今年紅利資產相對市場跑輸較多是階段性市場風格的原因。長期依然看好紅利資產的前景,社會流動性充裕、上市公司分紅提升、穩健資產的投資需求都是紅利資產長期向好的基礎。截至11月4日,該基金凈值已達到1.15元。
“對于‘潛水基’不應一概而論?!崩钜圾Q表示,“潛水基”現象在市場波動中較為常見。投資者要深入分析其背后原因,結合自身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決定是繼續持有,還是及時調整投資組合。
今年以來,實現凈值增長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占比整體提升,已從去年同期的約70%躍升至超98%。隨著A股市場結構性行情深化,基金經理憑借對AI、創新藥等主線的精準把握,部分基金年內凈值增長率已突破50%甚至100%。
宜長周期審視“潛水基”
“潛水基”凈值修復的還有投資者信心。有著6年投資經驗的文女士對記者說:“之前基金一直‘潛水’,我糾結短期波動只會徒增煩惱,所以必須轉變投資心態和行為?,F在基金賬戶翻紅了,一方面考慮‘落袋為安’,另一方面也給了我堅定‘長期投資’的信心?!?/p>
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在服務實體經濟與國家戰略、促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等方面重要性日益提升。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底,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達36.74萬億元。規模不斷提升的背后,公募基金也面臨強化投研能力、提升投資者回報、增強投資者信任等重要課題。
受訪機構人士普遍表示,“凈值是基金經理的生命線”。隨著公募基金行業改革逐步深化,對于公募機構而言,投研能力是立身之本,把投研做厚做實,成為告別產品凈值“潛水”、創造長期穩健收益、贏得投資者信任的關鍵所在。
今年5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推行長周期考核機制,被視為錨定行業生態變革的核心支點。在長周期考核框架下,基金經理可以不再為短期業績而疲于奔命,更加從容地踐行自己的投資理念,深入研究企業的基本面,挖掘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優質資產。
實際上,如果拉長觀察周期就會發現,那些曾經凈值“潛水”的基金中,有部分產品不僅在多變的市場中站穩了腳跟,更實現了出色的長期回報。例如,數據顯示,最近3年,東吳新趨勢價值線混合、華商潤豐混合等149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年化收益率已超20%。
“一套可復制、勝率相對較高的投資策略體系至關重要?!睎|吳基金權益投資總監劉元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的投資策略核心點是產業趨勢投資,即努力尋找與時代發展相一致、具有大產業趨勢的行業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在市場波動時,具有大產業趨勢的行業也可能會調整,但市場企穩回升后,其業績可兌現性甚至超預期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華商基金多資產投資部總經理助理胡中原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我的投資體系以中觀行業比較為核心,對于行業選擇并無明確偏好,主觀性價比和行業趨勢是主要判斷標準,個股選擇則淡化阿爾法(超額收益),側重產業鏈各環節龍頭均衡配置。”
凈值“掌控力”取決于投研水平
雖然基金經理投資風格各異,但嚴謹的“投資策略”與成熟的“投資體系”是產品實現凈值穩健增長、穿越市場周期的基石,并最終決定其對凈值的“掌控力”。
從2022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到今年5月份發布的《行動方案》,都著墨于引導公募機構加快投研體系建設步伐。其中《行動方案》提出“加快‘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
在李一鳴看來,打造投研體系、提升投研實力,已成為監管部門、公募機構、投資者等多方訴求交匯的最強共振點。
“公募基金行業已從‘規模戰’轉向‘質量戰’。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超過5000家、覆蓋眾多行業賽道,單個基金經理難以完成全市場深度研究,投研體系通過分工協作可有效彌補個體能力邊界,讓基金經理聚焦核心決策,從而提升長期業績穩定性。此外,投資者需求也在升級,對精準匹配風險偏好與目標有更高要求,這些多元化需求需要投研體系的多領域覆蓋提供支持。”李一鳴如是說。
劉元海介紹稱:“東吳基金致力于發展投研一體化,通過構建學習型組織,使投研人員之間實現研究成果共享并相互取長補短。決策環節群策群力,以提高投資決策的勝率。基金經理也會基于團隊研究成果,對投資組合持續優化、及時糾偏,盡量避免行業或個股誤判帶來的投資風險?!?/p>
當前,公募基金行業正從“臺前”宣傳營銷的比拼悄然轉向“幕后”投研實力的角力,各家公募機構正積極優化并迭代投研體系,以筑牢核心壁壘,力圖在資管“深水區”競爭中占得先機。匯添富基金副總經理袁建軍表示,在政策、流動性、基本面、風險偏好和估值五大因素共同支撐下,A股市場仍具備健康上行的基礎。在此背景下,主動權益類基金也有望進入跑贏指數的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