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界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AI)公司“光年之外”,因創始人抑郁癥病發,被中國大陸最大外賣平臺公司美團全資收購。此舉看上去是危急存亡之際拯救了群龍無首的初創團隊,但外界評價并不看好,認為收購對公司長期發展沒有好處。
美國AI開發公司OpenAI旗下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橫空出世后,中國科技巨頭紛紛跟上,頂尖人才和資金向AI領域流入,儼然是震撼硅谷的聲勢。而在中國70多家宣布要進軍大模型的公司中,光年之外,是打響大模型之戰的領跑者。
然而,創業才四個月,光年之外的創始人、同時也是美團聯合創始人的王慧文上星期日(6月25日)因抑郁癥病休離崗。美團星期四(6月29日)下午隨即宣布,以20.65億元(人民幣,下同,約3.859億新元)收購光年之外。收購完成后,光年之外的財務數據將并入美團財報。美團是否能持續為大模型創業項目輸血?大多數人并不樂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方面,美團作為上市公司,剛剛在一季度扭虧為盈,盈利的壓力依然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劍;另一方面,在美國OpenAI開發ChatGPT的經驗中,微軟不僅向OpenAI投資10億美元,還同意為這家AI研究創業公司打造龐大的尖端超級電腦。而即便在微軟助陣下,已經燒掉數十億美元的OpenAI,仍然宣稱,要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至少還要融資1000億美元(約1356億新元)。而作為外賣平臺的美團,技術和經濟實力恐怕都不如微軟,遑論對大模型項目的支持。
AI不僅可以塑造未來的科技領軍者,也有通過軍事應用改變地緣政治平衡的潛力。在中美科技競爭上,中國正在努力縮短差距。然而,光年之外的插曲,讓大家看到了科技公司的脆弱性,也給高歌猛進的中國AI發展潑了一盆冷水。
高調入局,草草收場?
光年之外的王慧文,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是有兩次成功創業經歷的成功企業家。2005年,他和朋友創立了中國的臉書“人人網”。2010年,王慧文成為美團聯合創始人,2018年和其他創始人一起帶領公司上市,并在2020年底宣布退休。
今年2月,受到ChatGPT的“感召”,王慧文在朋友圈發起“AI英雄榜”,稱要組隊打造中國的OpenAI。很快,包括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劉江和有著“搜狗輸入法之父”之稱的馬占凱這樣的技術大牛紛紛宣布加入。公司也迅速獲得紅杉中國等大牌機構投資。
《中國企業家》雜志在星期二(6月27日)的報道中稱,光年之外是過去四個月里中國風頭最勁的一家創業公司,如果說這輪中國國內大模型創業潮是被OpenAI點燃的,那王慧文便是添柴加火的角色。
然而,光年之外被收購后,媒體披露該公司融資得來的2.3億美元現金,在賬上分文未動,可見公司成立幾個月并無進展。下一步,有人認為,美團收購了光年之外后,把融資款返還投資人,幾乎等于公司變相解散。 但也有人認為,美團對AI也有布局需求,不會草草收場。
無論如何,經此一事,許多從業人士感慨:中國AI發展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且與美國相比,還處于非常初期的階段。一名網民在美團收購光年之外的微博下評論:“我們還沒有做出中國的ChatGPT,硅谷創業者已經開始在ChatGPT的基礎上做各種應用了”。這位網民所提到的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應用,也是中國創投圈常提起要對標的項目。
在討論中,也有網民稱,中國靠初創公司和美國競爭不靠譜,還是得靠大廠和國家隊。但目前,國家隊和互聯網大廠的產品,卻未達期待。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2021年就推出了一款類似ChatGPT的產品“悟道”,號稱超過ChatGPT,達到1.75萬億參數,但在發布后,卻鮮有人問津。而百度今年所發布的“文心一言”,在與ChatGPT對比之下,也備受詬病。
AI爭霸 中美差距在哪里
中國和美國的AI發展,究竟差在哪里?英國傳媒機構Tortoise Media星期四(6月29日)發布的2023全球AI指數排名顯示,美國、中國和新加坡分別排在榜單前三位,美國在初創公司的活躍度、投資和前沿研究上,都明顯優于中國。
報告指出,美國的領先要歸功于人才、研究和創新的進步,以及流向AI初創公司的大量私營資金。在投資方面,全球私營投資對美國AI初創企業的份額,從2020年的51%增至2022年的 53%,達270億美元(約366.25億新元),而中國的份額則從29%大幅下降至僅10%,達53億美元(約71.89億新元)。
從研究角度來看,盡管中國在AI相關論文的原始產出指數中名列第一,但在前沿發展最重要的研究方面和被引用頻率上,仍是美國領先。
彭博社星期三的一則報道則指出,盡管金額相差甚遠,但交易數量的差距正在縮小。截至6月中旬,中國AI領域的風險投資交易數量,相較于前兩年的50%,目前占美國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約為447筆。搜狗的創始人、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受訪時說,中國的AI技術落后美國三年,“但我們可能不需要三年就能趕上”。
燒錢的人才 卡脖子的芯片
不過,要趕上并不容易。一度在科技上有引領之勢的中國公司,在新一代AI技術浪潮襲來時,在底層技術開發和應用兩方面,似乎都被打回了追趕者的序列中。
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院士黃偉豪6月12日在香港《明報》上撰文說,中美AI競賽上,在AI還沒有發生重大突破時,中國有領先的優勢,但在生成式AI年代,優勢被削弱,ChatGPT誕生是一個分水嶺。
他解釋,AI前幾年處在“執行的年代”,中國市場因為有更多的市場數據和更多的科技公司應用,例如在移動支付和AI刷臉上,有領先的優勢。但在生成式AI年代,AI從“執行”回到了“發明”。“執行一向是中國的強項,而發明和創意則通常是美國的傳統優勢。”
發明并非傳統強項,稀缺和昂貴的頂尖人才,也是中國AI發展的巨大障礙。一名大模型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硅谷那邊,應屆畢業生去OpenAI的年薪起點已經達到了100萬元人民幣,中國大模型公司靠什么去搶人才?憑個人魅力?干不過Sam Altman(OpenAI創始人);憑錢?更不可能。”
人才之外,芯片依然“卡脖子”。訓練大模型需要AI芯片,但美國正考慮禁止最先進的芯片進入中國。路透社星期三(6月28日)引述兩名知情人士,稱美國正考慮通過限制AI芯片的運算能力,來減緩這些芯片流向中國的速度。
以上的因素阻撓了創業項目,也阻礙了投資人。事實上,從光年之外創業到被收購的四個月內,也是中國AI投資熱情冷卻的四個月。騰訊科技微信公眾號星期四(6月29日)所發的《中國大模型現狀:一面狂熱,一面冷峻》一文指出,中國投資人對AI的投資出手十分謹慎,不僅因為投入成本高、商業化落地遙遙無期、人才稀缺,更重要的是,好項目不多。
所以,盡管中國的科技公司在今年前六個月對ChatGPT及背后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技術吆喝聲此起彼伏,躬身入局的真正投資人、優質初創團隊實際上并不多,這大概也就是為何市場對王慧文的突然離場,感到如此惋惜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