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夕先生
互聯網是可以放大一個人的錯誤,要求我們在公共場合要注意謹言慎行。
這段時間,沈陽文旅局廣電副局長劉桂珍當眾說錯話,將經典曲目《四郎探母》說成了《四母探郎》,引發網友的冷嘲熱諷。
(相關資料圖)
這并不是一個小錯誤,由于是“全國戲曲青年高峰邀請賽”新聞發布會,當時是現場直播的。
劉桂珍副局長面對記者的采訪,神情有些緊張,顯然并不是擅長處理此類狀況,只能是照著文稿念了出來。
這一念不要緊,大家都記住了《四母探郎》,徹底成為一個網絡熱梗。
臺下的觀眾們不理解,評論區的網友們議論紛紛,劉桂珍一時之間成為了網紅局長。
之所以劉桂珍能夠成為網紅局長,原因很簡單,因為文旅局是一個文化傳播單位,在這個嚴謹的時刻,她犯的錯真不小。
當網紅局長說出《四母探郎》后,徹底將京劇這經典曲目帶偏,網友成了“段子手”。
或許在臺上只是一個尷尬時刻,而到了網上,這個口誤就被放大,各種戲謔、搞怪和嘲諷接踵而至。
“新編戲曲《四母探郎》即將上演,不知道劇情如何?”
《四郎探母》原本是講述楊家將的愛國故事,可是經過劉副局長一修改,成了一個四不像的曲目介紹,令人窒息。
有網友為了說明情況的嚴重性,還用電腦技術P成了劉桂珍上臺表演,讓這個曲目更加精彩。
有網友指出其中的關鍵性問題,“現在都是外行管理內行,不奇怪,太可悲了。”
有人更是直接引用陳丹青的話語:“那些無知者還要管理那些有知識的,真是可笑?!?/p>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劉桂珍副局長太依靠稿子,雖然在現場察覺到不對勁,有停頓的間隙,可是仍然咬牙讀出來。
這就是對自身認知不自信的表現,讓大家看到了外行的無知,點出了一個社會的現象。
這一幕讓很多人想起,在演講會上,領導拿著提前準備的文稿,一字一句地念出來,動作極其尷尬。
有個人還拋出一個段子,領導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地聽,最緊張地莫過于準備文稿的下屬。
一旦領導讀文稿出現了錯誤,那就會貽笑大方,而這位下屬必然面臨著處分。
10月11日,劉桂珍身為沈陽文旅局副局長,在臺上念出《四母探郎》,事后觀眾們發現,這是不對的。
口誤在這種場合是致命的,特別是在講錯常識類知識,更加加重大家對個人文化水平的質疑。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四郎探母》的故事,就是不知道《四母探郎》。
換做是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大家去豬肉店買肉,讓老板拿豬耳朵,沒想到他不認識。
這是不小心,還是故意的?
同樣的道理,身為一名從事文化工作的文旅局副局長,她是如何能說出《四母探郎》的?
難道她不認識《四郎探母》這一曲目?
這個情況只有幾種可能性:
1.劉桂珍的文稿不是自己準備的,由下屬代勞。
2.文稿臨時準備,并沒有審稿。
3.讀的時候沒有意識到錯誤,隨機應變的能力有限,劉桂珍副局長的文化水平不高。
從網友的評論來看,劉桂珍說出《四母探郎》,引發的輿論影響遠遠大于該新聞發布會的內容。
這就意味著,大家對照著文稿讀出來的領導水平并不滿意。
這并不是第一次讀文稿“翻車”現場,體現了審稿的重要性。
不可否認,新聞發布會上照著文稿讀是正常的,畢竟是一個面向媒體的公開場合。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只會照著文稿讀出來,完全忘記了其中的內容是否正確?
劉桂珍副局長在這種場合念出來《四母探郎》,這是低級的錯誤,與她的社會地位是不相稱的。
我想,換做是一個普通的婦女讀出來《四母探郎》,肯定是不會鬧出笑話的。
這不只是劉局長的問題,更是警示某些人要好好辦實事,不要“照稿讀出來”。
這類人只是希望別犯錯,根本不注意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是一種懶政的體現。
試想一下,如果劉桂珍在發現文稿有問題時,及時糾正這一錯誤,是否會避免輿論的出現?
問題在于她不敢,本質上是業務能力的不精,未提前做好足夠的準備。
往深一點講,她寧愿相信文稿,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斷。
這種思維形成了枷鎖,將劉桂珍副局長套牢,最終釀成了“悲劇”。
領導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解決問題的魄力。
我們對此事的關注,實際上只是希望某些人能夠專注自身事業,別想著“混日子”。
身為沈陽市文旅局副局長,劉桂珍還要在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只有真正做到尊重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廣文化。
劉桂珍應當看看熱搜下的評論,相關人員同樣要注意,避免此類情況的再次發生。
《四母探郎》的口誤現象,不只是劉副局長的個人問題,還是不得不說的領導的小毛病。
他們將問題拋給下屬,只要下屬有錯誤,頓時就會成為一場“鬧劇”,何其可悲。
在新聞發布會上,劉桂珍副局長劉代表沈陽文旅局的形象,更要注意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高度。
劉桂珍的口誤只是一個小問題,背后是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應當對領導們的錯誤有多大的容忍程度?
領導們該不該定期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綜上所述,我認為領導應當更加注意在公共場合的發言,提前演練一下,和下屬好好溝通。
只有做好自身的準備工作,才能真正承擔起管理的重任,得到大眾的支持和擁護,希望如“劉桂珍”一樣的錯誤,不知道誰探誰,后續不會再出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