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記者余建文 通訊員王鄭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2月1日,初雪還未散去,天氣嚴寒,記者來到奉化裘村鎮陶坑村。村黨支部書記陳仁浩告訴記者,今年村集體經營的100余畝復耕地收獲了3萬多公斤晚稻米,前不久通過市僑商會幫忙,僅半天時間,晚稻米被會員企業訂購一空,賣了16萬余元,不僅幫村里解決了賣糧難題,相比賣給糧站,還多賺了5萬余元,這可是一筆大收入。
陶坑村位于裘村鎮最東邊,與松岙接壤,三面環山。這個戶籍人口僅800多人的小村沒有工業企業,農戶多以種植花秧為業,經濟結構單一,村集體年收入僅幾萬元,早幾年窮得連村干部工資都要靠鎮里補貼。
“村莊遠離鎮區,加之自身資源匱乏,經濟一直未有起色。”陳仁浩說,不過陶坑有個名人徐旭昶,是寧波市僑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僑商聯合會副會長,他十分關注家鄉的建設、發展。在徐旭昶的熱心牽線下,今年5月,寧波市僑商會首個“百僑幫百村”項目落地裘村,選擇陶坑村作為示范建設點,這讓陶坑人看到了村莊騰飛的希望。
沿著蜿蜒的陶溪往里走,拐過一片古樟林,梯田上一壟壟碧綠水靈的青菜、蘿卜躍入眼簾。這片50畝的“僑家樂”生態農場由僑商企業向村里租地,雇用了七八名村民耕種,以“自種自收、托種托收”方式為城市居民提供“專屬”的蔬菜瓜果。75歲的菜農徐校德說,阿拉現在為僑商打工,在“家門口”種菜一年有約2萬元收入,“交關滿意”。
陶坑村里古樹林立。(余建文王鄭靖攝)
陶坑北有山林,南接象山港,清澈的陶溪貫村而過,水車悠悠,半農半漁的鄉村韻味流傳至今。陳仁浩說:“陶坑有古建、古樹、古道等,以前沒機會利用開發。這次借助僑商建設項目,在做好村莊美化的基礎上,我們對村莊未來發展做了新規劃,以‘漁村慢生活’為概念,打造旅游觀光型產業特色村?!贝迩f的古廟邊,由徐旭昶個人出資800余萬元建設的“怡和居”已進入收尾階段,建成后將無償捐給村里作為游客接待服務中心、書畫交流活動等使用。
這兩年,陶坑村通過實施增減掛鉤、土地流轉、光伏發電等,村集體年收入超過60萬元,甩掉了“貧困帽”,而僑商資源的注入,加速推動村莊向共富“優等生”華麗轉身。今年,在市僑商會支持下,村里辟了20余畝山坡地種植白芍,后期白芍花賣到市場,白芍根作為藥材由僑商公司包銷,預計每年能為村里增收7萬元。
有僑商企業做支撐,陶坑村人往前奔的勁頭更足了。村里大力鼓勵發展果蔬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同時謀劃打造具有野趣特色的鄉旅基地。陳仁浩說,村里準備在銀峰水庫引進垂釣項目,并在陶溪沿岸開辟休閑露營場地,把陶坑和馬頭古村連成一條旅游線,讓更多游客走進陶坑,為村莊引來人氣、財氣。
記者手記
寧波很多鄉村像陶坑一樣,遠離城鎮,沒有工業經濟支撐,又無特色資源,發展上難免“慢人一步”。
村莊振興有很多途徑,不獨依靠自然稟賦、區位優勢,人的因素始終是第一位的,其中發掘、用好鄉賢資源是個重要“法寶”。陶坑村適時抓住僑商這一資源,巧借僑商企業之力,為村莊引入發展“活水”,實施一系列符合自身條件的鄉村建設項目,從而加速實現從“貧困生”向“優等生”的轉變。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