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來,“包掛熱”在年輕消費者群體中持續升溫。社交平臺上,有關“包掛”“包搭子”等相關話題的瀏覽量超過億次。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家電商平臺的毛絨包掛銷量同比增長164%,泡泡瑪特毛絨包掛收入激增1276.2%。(據央視新聞11月22日報道)
“包掛熱”的走紅,本質是精準擊中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與社交訴求。隨著背包搖曳的時髦小物,已經超越配飾意義,成為傳遞個性與審美、承載情緒和理念的“移動展示架”。購于成都的熊貓掛件記錄一段美好旅途,動畫角色包掛濃縮一句句精彩臺詞,同款系列包掛彰顯共同興趣……小包掛是緩解焦慮、自我激勵的“包搭子”,也是以可視化標簽打破陌生人隔閡的社交“通行證”。
小包掛折射消費新潮流,小體積里蘊含著巨大的消費能量。當地域文化、傳統文化融入方寸包掛,小物件便成了“行走的地域名片”,讓傳統文化以更輕盈的方式融入生活:以上海武康大樓為原型的“武康康”、以云岡石窟造像為靈感打造的“佛小伴”、結合武漢方言和“吳越爭霸”歷史元素的“蒜鳥”,這些爆款文創產品既收獲了亮眼銷量和市場認可,又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年輕化傳遞。
熱潮之下,小包掛正培育出從IP授權、設計研發,到生產制造、渠道分銷的完整產業鏈條,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一部動畫電影剛在影院掀起熱潮,相關包掛周邊便迅速從生產線抵達銷售端。供給端緊跟消費需求變革,以快速響應能力精準對接年輕人的個性化訴求,這種高效的供需聯動,既讓消費需求得到及時滿足,更讓文創產業找到了精準發力的方向,為市場注入了持續動能。
一枚小包掛,承載著消費者的個性與情感,串聯起文化產業的廣闊市場。當傳統文化持續為產品賦能,當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市場需求,這股“小而美”的消費潮流,必將為文創產業開辟更廣闊的天地,讓文化在日常煙火中生生不息。(王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