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發力
(相關資料圖)
天安門以東30公里,廠通路潮白河大橋建設熱火朝天。春光灑向熱土,京冀大地上處處有“協同中發展、發展中協同”的場景。
高質量發展不是城市副中心“一區之事”,而是京津冀共同謀劃的“同心圓”。近年來,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從簽協議、建機制等基礎性“播種”工作開始,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重點突破到多點開花、由協同發展到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大工程,涌現出一系列示范項目,為兩地市民帶來諸多紅利。這背后離不開機制的創新保障。記者對話城市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了解到兩地協同對接機制在發展中建立,在建立中創新,在創新中實現跨區政策、任務、項目重大突破,讓美好藍圖照進現實。
跨區對話
把“施工圖”轉化為“行動手冊”
2月10日,城市副中心管委會的會議室里正舉辦一次緊張高效的對接會。城市副中心、廊坊市及北三縣的工作專班通過線上視頻方式,就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2023年工作要點內容進行討論。
“科學研究編制軌道交通平谷線河北段TOD綜合開發規劃,要把這條事項加入到今年的工作要點中。”
圍繞雙方關注重點事項,副中心發改局王媛在一打A4文件上勾勾畫畫,有的核校目標要求,有的修改工作事項。同時翻開與工作要點相匹配的任務分解清單,在相應位置做標記。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確保列入2023年兩地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任務、項目三大清單嚴謹準確。
從2020年開始,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每年都制定年度工作要點和任務分解清單,結合兩地工作進度、目標,量化具體工作。從去年9月至今年2月,諸如此類的對接會已開過多場,哪怕是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編制團隊也以視頻會議等方式,始終保持緊密聯絡。
幾年來,一體化發展打下扎實基礎。“城市副中心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發揮好橋頭堡的作用,帶動京津冀周邊地區,特別是廊坊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這是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政治任務。”城市副中心管委會發展改革局常務副局長姚偉龍說,“我們要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將兩地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質量樣板和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的重要支撐。”
對城市副中心和北三縣的發展,中央提出了“四統一”的要求,即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2020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還發布了《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統一規劃是核心,也是重中之重。”姚偉龍說,“雙方近年來不斷深化溝通合作機制,力求把‘四統一’落到實處。”
頂層謀劃
行針布線落準落實“四統一”
開門做規劃始于2020年,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規劃起草過程中,不但與國家和市級規劃銜接,還首次與廊坊市及北三縣等地的規劃對接。
要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其間,城市副中心管委會和通州區聯合組織開展社會問卷調查,1.8萬份有效問卷中,24.93%的人住在通州之外的京津冀都市圈。不少人表達了在交通、醫療、產業等方面,希望加強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的聯絡的熱切愿望。
這些建議被送到規劃編制團隊的案頭,得到高度重視,在規劃編制中充分借鑒吸收,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規劃勾畫出的地區發展圖景,也成為各級各部門的行動指南。
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造就了潮白河兩岸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去年7月4日,在疫情形勢吃緊的情況下,通州區常務副區長與廊坊市常務副市長通過線上會商的方式,共同主持召開了一場重點工作視頻對接會。潮白河生態綠帶規劃與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銜接及實施是其中一項議題。
自2020年開始,按照《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要求,副中心規自局開始起草《通州區與北三縣交界地區生態綠帶規劃》。2021年6月,該局與廊坊市有關部門成立規劃工作專班,將兩地生態綠帶規劃成果進行整合,并組織征求了兩地32家相關部門意見,形成兩地“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2022年,隨著對接機制的深入,規劃內容一再深化——副中心規自局跨部門與市、區園林部門深度對接,與《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概念規劃》的有關內容進行銜接和整合,并將原《通州區與北三縣交界地區生態綠帶規劃》更名為《潮白河生態綠帶規劃》。“可以看到,名稱上已經不分地域名稱了,而是以潮白河為載體,兩岸整體規劃。”副中心規自局規劃處科員鄭興說。
事實上,不止規劃統一。在規劃形成的過程中,兩地聯合成立交界地區貼邊建設執法督查專班,統一管控,形成工作方案,共同監督貼邊建設行為。抓緊推動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邊界、協調控制區范圍研究,結合現狀推進節點方案設計及4個專項研究,進一步統一政策和標準。
兩年來,僅副中心規自局組會參與的牽頭業務部門層級對接會就達幾十場,前期對接頻次更是接近一周一次。摳細節、量化指標、落實主責單位……各部門密切配合,該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進入上報階段。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統一規劃對接,從源頭上就避免了各自為政、互不咬合的狀況,共同繪制京津冀協同發展宏偉藍圖。
靈活對接
以問題為導向“見招兒拆招兒”
兩地對接并非“走過場”“拍腦袋”,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建立起規范有序的長效機制。
2021年,城市副中心管委會、通州區政府、廊坊市政府聯合印發完善一體化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方案,完善了主要領導定期會晤、牽頭部門對接調度、地區常態化溝通、信息報送和聯合宣傳制度四個層面的工作機制,共同制定年度工作要點,常態化對接推進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工作落地。
在對接方式上,形式靈活多樣,如座談、研討、考察、視頻連線;在對接層級上,主要領導、牽頭部門、屬地政府等各層級均建立了對接機制。碰到難啃的“硬骨頭”,更是多方合力攻堅。
軌道交通平谷線(M22線)備受期待。其規劃線路西起東大橋,向東至城市副中心,經河北省燕郊鎮,終點在平谷區。地鐵建設本就牽涉多方、耗資巨大,平谷線又在京冀之間來回穿行,勢必要多地緊密協同,才有可能在規劃建設、投資模式、成本分擔、利益分享、運營模式等環節達成一致。
以平谷線為例,兩地探索出跨省重大項目審批和實施模式。兩地創新成立了平臺公司,作為本項目聯合實施主體,統籌負責開展項目投資建設及后續運營等事項。
滾石上山,爬坡過坎。一次次對接會,有力推動了這條軌道交通的落地。去年12月中旬,北京段車站全面開工,一項項工作都在加速推進。
共識在頻繁的溝通中逐步建立。
2021年10月,在兩地發改和教育部門共同推動下,北京實驗學校三河校區揭牌。學校位于燕郊高新區思菩蘭西路西側,北距102國道2.3公里,與城市副中心隔河相望。
“為讓這一重磅教育資源落戶燕郊,該議題基本出現在當年所有層級的對接會上。”副中心發改局王媛說,“兩邊公共服務發展水平不均衡,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帶來區域發展的機遇,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逐漸向北三縣延伸,帶動當地公共服務提質升級。”
實現教育資源延伸既要“送得出”,也要“接得住”。“兩地教學環境和師資待遇,包括使用的教材、基礎設施標準都不一樣,還要考慮師資意愿等,前期要耗費大量精力研究方案,后續還要逐項追落實,不亞于‘繡花’。”
單就教育基礎設施中對桌椅的規定這一項來看,北京實驗學校三河校區作為新建校,其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一定要達到北京的要求。教育硬軟件上都要達到同標,并不容易。最終,歷時兩年,該校在2022年春天全新開學。
“協同的目標就要多方都獲益——城市副中心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北三縣居民也能共享發展紅利。”王媛說。
創新腳步
搭建可持續的“生命系統”
近年來,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協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各領域成效顯著——交通“一張網”越織越密、生態“一盤棋”穩步落子、產業“一條鏈”越拓越深、公共服務“一站式”覆蓋越來越廣。
從協同發展到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2023年,北京市、河北省將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在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現有工作對接機制基礎上,構建與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架構——組建理事會作為決策層,負責研究議定區域內重大問題,協調兩省市有關部門、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廊坊市及北三縣統籌推進重要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工作事項,督促推動任務落實。
據悉,理事會下設執委會,負責研究擬定制度規則、重點規劃、工作要點、支持政策、改革事項、重大項目等,報請理事會同意后協調各方面推進落實。
理事會、執委會還可根據工作需要邀請京冀兩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建言獻策。
城市之間協同發展絕不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社會資源的機械組合,而是一個有機復雜可持續的“生命系統”。理事會、執委會將是這個系統的“大腦”所在。
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勢必使北京市、河北省進一步發揮主體責任,形成共同推進的強大合力,把兩地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轉化為“施工圖”和“行動手冊”,共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偉藍圖。
關鍵詞: